我们经常听学习书法的人说:书法学习一定要继承传统,然后在传统书学的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是的,这个说法绝对没错,也是书法学的真理之一。那么书法继承传统到底是继承什么呢?有的人说是继承古人书法的技法,章法和结体,只要是古人的作品都谓之传统。这个认知说法其实是有一定的偏差的。我们所说的继承传统,其实就是继承书法的“古法”。这个古法是什么?这个古法指的就是唐朝以前的书法技法和结体之法。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篆隶和章草的运笔结体法。
前几天有一个网友与我争论一个问题,他说只要是古人的作品就是古法,他学唐楷就是在继承传统。其实这个说法基本是错误的,唐代确实是古代,但是唐代的书法,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又或者是隶书等字体在那个时代都已经完全演化为了“新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今体”。对于书法的古今划分不应该是按照朝代时间,而是应该按照字体演进的顺序来划分,唐以后到宋到元明清直到今天,我们一直都是在学习“新体”,因为新体有新体的优势,那就是书写简便快捷,识别容易,易于文化的推广和辐射。所以,从广义角度来说,我们学习唐宋并非继承传统,而是延续“新体”风格。
我上面已经说过了,继承传统就是继承古法,这一点,在唐朝之后的所有书法大家中能够领悟并出新的人并不多。唐朝只有虞世南、张旭、颜真卿三人是宗古法而创新的书法家,五代只有杨凝式,宋代只有米芾勉强可以算是溯源了古法,元朝赵孟頫曾经掀起过复古风潮,但是没成功。明朝的王铎和傅山曾是复古风潮的潮流人物,但是很可惜,当时的新体风潮实在是太强大。王铎曾经感叹过:书法贵在于得古人之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若俗稚,易学故也。一语道破时下流行书体的流弊。
唐宋时期开始一直到今天,主流“新体”书法一直统治书坛,导致书法古法逐渐损失殆尽,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传统书法学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到了当代,很多书法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逐渐对古法书学进行独立的研究,近现代也出现了一些知名的书法家,人名我就不再这里赘述了,内行都明白。
如果要追溯书法学古法的源头,我们还要从秦汉说起,秦汉的简书和隶书基本算是书法古法的源头了,其实正宗的源头是篆书,鉴于篆书属于古文字,也是独立的文字书法体系,在这里我们就不去详细说明了。金文、简书和隶书毋庸置疑是由小篆发展而来,也是经过了一个长期阶段的书写演化才逐渐的向实用性和快捷性演变的。那么简书和隶书在不断的演化中逐渐的形成了“草隶”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章草”。那么章草也在一个时段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一套书写规则。
那么此时前人又在隶书的基础上改进并创制了一种俗体隶书,这种隶书不注重波磔的处理效果,转折处大部分做圆转,更多的使用尖撇,并出现了钩笔,有某些笔画也会出现连带,出现连带的原因就是书写简便快捷。因为具有连带的笔法笔意的原因,这种俗体隶书渐渐地也就演变成了行书。创始人是当时的刘德昇,他在俗体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简化和便捷的结体改进,让俗体隶书慢慢地脱离隶意,形成行书体。但是行书诞生之初仍然是掺杂有古法草隶笔意的,属于行书的初步形态。不过这对于中国书法的字体演进来说则是史诗级的改进。
另一方面,俗体隶书也在不断的演化中逐渐形成了楷书,而楷书之祖钟繇恰好处在了楷书形成的成熟期中,他借着这个特殊时期将楷书的书写方法重新归纳并树立统一标准,也就出现了当时所说的楷书。
钟繇的楷书也是具有明显古法的创作体,他的楷书笔法接近八分隶书,并存在些许连笔表现,这是融合了刘德昇行书的表现。那么在钟繇同时期还有一个书学大家族我们不应该忽视,那就是卫氏家族,以卫觊和卫桓为主要代表的卫氏书学一派。卫氏很好的继承了古法书学。尤其是在古文字的书写和章草方面颇有时代影响力,也是那个时代唯一延续古法书学的派系,对后世的二王父子以及南北朝碑刻书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到了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二王父子在钟繇楷书和前人行书以及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进,是书法走上了逐渐脱离古法的路。但是因为王羲之本人受到古法的影响很深,所以王羲之并没有完成古法完全褪去的目标,王羲之书法在那个时代仍然是循着古法而进行创作的。到了王献之这里,他在张芝书法的基础上对行草进行了彻底的古法清洗,使行草完全褪去了章草和隶书的影子。
唐朝统一天下之后,虞世南和欧阳询被应招进入长安,在李世民的倡议之下,唐朝书法开始出现新的气象,唐朝一众书法家在二王书法的结体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魏碑笔法,使新体书法加速产生。那么此时,闻名后世科举考场的馆阁体也在这个新体诞生的时期开始萌芽了。行草方面,张旭和怀素两位大师也在王献之行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使行草也在那个时期形成了更具有时代特色的“行草新体”。
综上所述:只要是看完文章的人应该明白了,古法的继承和实践运用才是书法创新和发展的稳固基础。有没有感觉到,学习唐宋的人只会越写越俗气化,而上溯学习秦汉魏晋书法的人,越写越浑厚且韵味神采十足,作品中沉淀的思想太多了,无所不包容。而俗体字,除了实际应用和识别,恐怕很难再登上所谓的“艺术”殿堂了吧。
作者:书法影响力
来源:今日头条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熊猫叶作为化妆品行业信息共享平台,部分内容转自化妆品行业媒体以及网络新闻媒体,仅作传递信息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尊重原创,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