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翰在书法绘画上归属“扬州八怪”风格(有说他也在“八怪”之列的,不过,这里的“八”只是约数,并不确切指八个人),在篆刻上属于“四凤派”,这容易让人觉得他的风格该是那种怪异的、不拘细节的、大气磅礴的,精雄老丑的风格。
(高凤翰画像)
也的确,他的“左手”、“丁已残人”、“家在齐鲁之间”等印也的确是“老丑”到了极致,苍凉到了极致。但一定要记得,那是因为刻这些印时,他已经饱受人间风霜的侵蚀与伤害,那时,他一定是要发出他人在逆旅的呼号与悲鸣,他必然用他的作品表达他的抗争与苦痛。
但因为这些作品风格过于鲜明,容易让人给他贴标签,会觉得他的篆刻作品用于欣赏就好,却不必学习,至少不利于初学者学习,但其实,高凤翰在用右手刻印时,还是有很多精品值得我们临摹学习,比如这方“雪鸿亭长”:
(高凤翰“雪鸿亭长”及边款)
这方印,六面全部刻满,除印面之外,其他五面,分别以篆、隶、行、草刻上了边款与顶款,都介绍一下:
顶款:篆书“云鸟纪官之遗”,“云鸟纪官”取自《左传·昭公十七年》也有““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適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的记载,在上古时期,帝王曾以“云”、“鸟”来命名官位,后来才以分管民事的性质来命名官职,“云鸟纪官之遗”显然是指这个官职虽然卑微,但却是远古流传的旧制。
边款一二、:行书“荔亭兄以贤闸宰,署四巡篆,冬寒衔命,所至哀鸿,补救有方,皆获安堵,奔波之余,商及印事,为篆此四字概之。弟翰顿首。”
边款三:草书“白龙川长藏印”。这是高凤翰自号(芒道河又称白龙川,高凤翰曾以此作号)的记载。
边款四:隶书“乾隆丙辰冬十二月制”,这是时间款,表明刻印的时间点,这一年,高凤翰五十四岁,右臂尚健,因此,这方印当是他右手所刻。
边款一二中提到的“荔亭兄”指的是祝荔亭,名应瑞,字荔亭,生卒不详,京口(今江苏镇江)丹徒人,高凤翰好友。刻印时,祝荔亭在扬州任江都县芒道河船闸的闸官已经四年(四巡),这个官职不大,但却关系百姓的生计,因为祝荔亭初到任时,”哀鸿“四野,多亏他补救有方,才使水患消解,民众安生。
这个“闸宰”,决然不是一个大官,也大致就相当于现在的某河道水利工程总指挥,祝荔亭在四年期间领导民众抗洪治灾,终使民众安居乐业,虽然官职不大,所做之事却关系民生,高凤翰赞颂他,刻了“雪鸿亭长”这方印记录下来他的事迹。
(苏东坡像)
“雪鸿”二字,很显然用的是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典故;“亭长”来源于秦汉官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治理民事,是最基层的小官,因为汉高祖刘邦曾任泗水亭亭长,因此,亭长常常是文人之间的戏称、雅称、尊称。加上祝荔亭名字中有“亭”字,所以,高凤翰赠“雪鸿亭长”这个雅称给祝荔亭,实在是太合适了。
(亭长在秦郡县制中的地位)
好了,让我们转到这方印本身。
这是一方汉白文印式的满白风格的白文印,看似普通,却是一方充满细节的上佳作品:
1、满白形成的朱白模糊视觉效果。满白印差不多都有这个效果,但由于这方印线条相对较为匀齐,这种效果就格外明显,乍一看,我们甚至会认为这是一方朱文印。仔细辨认,才在朱文线条中辨别出白文的四个字来,这是这方印的主要审美特征;
2、“三平一变”的章法特征。“三平一变”是篆刻四字印最常用的章法样式,这方印,“雪”、“亭”、“长”三字横画居多,而“鸿”字竖画明显较多,于是,作者在“鸿”字的“一变”的处理上,别具匠心:
(三平一变的章法格局)
(1)“鸿”字中部的“工”被额外放大,成了顶天立地的一个部件,并且夸大了上部一横,与其他三字产生姿态连接的同时更加强调了满白效果(雪地是满白的),如果不这样处理,文字中部“工”必然在上下形成较大面积留红,无法达成“满白”效果,意象就无法实现了。同时,这个“工”字照样细节满满,中部的“一折”丰富了它的姿态,使之不再呆板僵直。
(“鸿”字“工”部的处理)
(2)“鸿”字“鸟”部“爪”位两斜笔是这方印唯一的一处斜笔,像满满雪地上的雪地鸿爪,既促成了”雪泥鸿爪“的意象之美,又强调了“三平一变”的大章法格局。
(雪泥鸿爪)
3、巧妙的同势对角呼应。除了“雪”字稍稍侵入“亭”地加强了左右两边的联络之外,这方印还有对角呼应,呼应的方式是同结构笔画的同势呼应。
(同势对角呼应)
其实,这种呼应在篆刻里很常见,因为汉字是由文字部件组成的,而很多部件在不同的文字里频频出现,利用这些相同的部件,或者相同笔势的部件,对团聚印面能起到很大作用。
甚至,如果仔细思考,“鸿”字“工”部上横的处理,也参与了左右呼应的建设,因为“长”字加上中部长横,是四横笔,雪字的下部,少一横。
4、印边笔画的减弱处理。秦汉印章,因为久历岁月,印章金属由于磕碰、挤压、剥蚀(特别是挤压)等原因,会使印章中文字接近边框的笔画变细,这种笔画的变细由于是岁月的痕迹,往往给印面带来盎然古意,于是,文人们常常借用这种手段,把印章接近边框的笔画故意刻得比较细一些。这方印就采用了这种手段:
(临边笔画的做细)
四个字中,每个字至少有临边的一笔被“做细”处理,这种“仿古”的手段很有用,在“逼边”的原则之外,又添了另一番古意。
5、方圆兼备,见刀见笔。印章的文字线条或字形,如果处理成方形,会显得刀感十足,如果处理成圆形,就会显得笔意充分,如果方圆并用,就会显得刀笔并现。同时,“方”的效果刚劲有力,“圆”的效果妩媚生姿,所以,好的篆刻作品,大多是方圆兼备,见刀见笔的。
(方圆并用)
单说文字线条的起收,印中的很多线条或对称部位,往往一端方了,另一端就是圆的,一处作圆势,另一个对称的部位,就作方势处理,在这方印里,这种方圆并用的处理是较为明显、随处可见的。
此外,这方印还有一些画节值得关注,比如“鸿”字“水”部左上部短竖与中竖有牵丝联系,“工”部,与“鸟”部也有轻微的粘连……这些细节处,都如“颊上三毛”般,使这方印作雅趣横生。
一方优秀的篆刻作品必然是这位高明的作者学识、修养、志趣与人生见解的综合体现,也正因此,篆刻才会真正被人认可,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并用它特有的语言感染人,打动人,教化人。
(【布丁读印】之9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作者:谈艺录
来源:今日头条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熊猫叶作为化妆品行业信息共享平台,部分内容转自化妆品行业媒体以及网络新闻媒体,仅作传递信息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尊重原创,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