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猪漫游星球的第十九篇原创,拉萨系列第一篇。
离开拉萨时,我选择以一种缓慢的方式淡出这片土地——乘坐青藏线到达西宁,再搭乘下一段火车回重庆。
绿皮火车缓缓发动了。火车穿行在山谷间,周围苍茫寂静,偶尔经过几只牛羊或马匹,几座农舍或一小丛村庄,细细密密的灌木枝条仿佛在风中凝固。与铁轨并排的公路上偶有货车驶过,有时是一辆孤单的摩托。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群山隐没于暮色之中。漆黑的夜色中有几粒孤灯,仿佛坠入山间的星辰。火车哐当哐当有节奏地响着,尚未完全结冰的溪水在铁轨旁无声地流淌。今夜就在我的睡梦中,我将穿行在青藏高原的腹地。
(站在布达拉宫上俯瞰拉萨)
1.
从高空俯瞰,冬日的青藏高原,群山苍黄蛮厚,像一头头匍匐在地上的牦牛,一样地沉默稳重,一样地筋骨分明,突出的山脊线就像牛的背脊骨。高原的阳光在山间褶皱里投下一道道阴影,一层薄纱似的积雪披挂在山肩上。山如林立,如此绵延数千公里。遥远的地平线那边,有两座雪山比周围高出了一个头,冒出两个雪白的尖顶。
机场大巴一路往市区开去。沿途的景色也是一片苍黄,不见一点草色。习惯了南方丘陵四季常绿的我,看到这迥然相异的景色,既觉得兴奋,又有一点失落。
然而阳光赋予了这片土地不同于别处的冬日生机。行道树的叶子已全部被风带走,阳光下露出茂密分明的枝条,有种坦然的可爱。两旁休耕的田地犁得整整齐齐,黑色的鸟儿停在田里用爪子翻找着食物,不知怎的又呼啦一阵全部飞起。
冬日,山的沟壑,树的骨骼,叶的脉络,都毫无保留地呈献出来,似乎连鸟儿从天空中飞过的痕迹也更加清晰。车子转一个弯,经过拉萨河,一抹金黄的落日余晖正在城市后的山尖上缠绵,光影缓缓流动,像一杯淋上了蜂蜜的圣代。
我们就这样来到了拉萨。
这次我不是一个人旅行。我妈妈小冉,担心我会高反,又担心疫情,就和我一起出发了。说起来,这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一起旅行。
晚上在民宿外找了家馆子吃饭,附近居然有很多川菜馆,果然是有“小四川”之称的拉萨。我们在一家座椅紧凑的馆子里坐下,同桌是两个黑黑瘦瘦的藏族男人,其中一人往自己杯里添了些热水,又很自然地帮我添了一些。我连忙道谢。他笑笑,小声说了句:“扎西德勒。”
(民宿附近的一家茶馆)
初来乍到的新鲜感还没褪去,当天晚上我们就高反了。我俩翻来覆去睡不着,口干舌燥一直灌水喝,小冉更是头痛不止,断断续续吸了一瓶氧。好在第二天上午吃了高反药,她感觉好多了,腾一下从床上起来,说:“走,出门去!”
(民宿一角的藏戏面具)
2.
拉萨市区很小,主要的景点都在几公里内。第一个要去的当然是布达拉宫。
冬天的布达拉宫是免门票的,据说旺季时一票难求,一张门票能炒到700块。出租车司机带着我们穿行在阳光灿烂的拉萨市,一边跟我们分享旅行建议。聊着聊着,一栋雪白的建筑突然出现在车窗外,我惊喜得叫了起来。
天哪,这就是布达拉宫啊!好大啊!
那是从照片上感受不到的一种宏伟,你必须站在它面前,感受心脏在那一瞬间被击中。是的,就算你已经在各种地方看见过它,当你站在它面前的时候,还是会被它的美感动。
布达拉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宏伟,继而是庄重典雅。大面积的白色在阳光照射下,白得耀眼如雪,仿佛布宫本身是一座沐浴在大雪中的圣山。
而那种红——该如何形容那种红呢?像僧袍一样古朴典雅的红色,在雄伟之中给整座宫堡注入了一抹温柔的气质。导游扎西告诉我们,在藏族文化中,白色代表慈悲,而红色代表智慧,怀有慈悲的智慧,带有智慧的慈悲,才是真正的善。
(布宫的外墙每年都会粉刷一次,粉刷的材料里混合着藏民们自发捐赠的牛奶、蜂蜜和藏红花等;红色墙体由边玛草筑成,可减轻墙体重量)
布宫典型的藏式梯形建筑结构,给人以庄重稳固之感。整座宫殿依山而建,拾级而上,红与白,曲与直,形成一种优雅的律动,给人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
布宫的形与色完美地将宗教的神圣与庄重具象化,用的是如此艺术化的富有美感的建筑语言,藏族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令人惊叹。
(在布达拉宫转经的藏民)
(布宫脚下一处转经阁,正中是一个巨大的转经筒)
从布达拉宫上面下来之后,我一次又一次地回望它。因为美的东西是让人百看不厌的。
3.
我和小冉终于有了些胃口,决定去吃一家当地非常有名的藏餐馆。这家餐馆藏在一个曲曲折折的巷子里。我们是今天的第一桌客人。
这家店里的甜茶和酥油茶都是现做的,装在保温壶里按壶卖。据说很多人喝不惯酥油茶,我决定先试试甜茶。甜茶是从尼泊尔传来的,味道有点像奶茶。
等我终于鼓起勇气喝下一杯酥油茶的时候,没想到这么好喝!奶香浓郁,混合着淡雅茶香和淡淡咸香味,口感醇厚润口。
(冒着奶泡的酥油茶)
点的几个菜也都很好吃。不过天气太冷,菜刚上来一会儿就凉了,服务员小姐姐时不时过来问我们要不要重新加热一下。吃到一半,小姐姐突然对大家说:“我们老板娘请大家上楼去,免费参观地道的藏式民居。”
在坐的几桌人立刻就来了兴致。原来老板娘一家就住在楼上。
上了楼去,老板娘说:“你们来一趟拉萨,应该没什么机会参观地道的藏族民居,所以就请你们上来看看。我们是康巴藏族,原来是四川那边,刚来拉萨的时候听不懂这边的藏族说话。”我这才知道,原来不同地区的藏族之间是有语言隔阂的。
“我们家以前是给马帮押镖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顺丰快递。”
(押镖用具,其中一个皮袋子里装着陈年老酥油,比在座各位的年纪都大)
她继续介绍说:“我父亲是西藏第一个大学生,这是周总理接待我父亲的照片。我母亲是西藏登山队的队员,曾经登上过珠峰。”客人里一个短发女孩马上示意,说她们明天就要去珠峰大本营。
房间里还有一张她哥哥的照片,一米九几的康巴汉子,身着雪白色藏袍盛装,头顶盘着粗大的彩色发带,脖子上挂着硕大的红色玛瑙石。老板娘笑说:“当年要是有抖音,我哥哥估计也成了网红。”
(老板娘家陈列的藏刀)
大家在客厅里自由参观了一会儿。老板娘给每个人都献上了一条雪白的哈达,然后双手合十,跟我们挨个面对面,额头相碰,表示祝福。
第一次行礼我没有碰到老板娘的额头,她轻轻扶着我的头重新行了一次礼,如此认真的态度,让我觉得这些礼仪像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是来自另一个文化的热情拥抱。
下楼前,老板娘说过两天就是拉萨一年一度的燃灯节,到时候各大寺庙都会有点灯仪式,大昭寺格外热闹,我们想去的话,可以在凌晨四点跟她们一起吃了糌粑出发。
我心想太棒了吧!这可是计划不来的好运气。我默默记下了燃灯节的时间,心想一定要体验一下,虽然这意味着要把原计划的旅行时间延长两天。
饭毕,我们和一位小姐姐拼车去大昭寺。快乐的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自顾自地大声唱歌,自我陶醉得不行。小姐姐听说我们要去大昭寺,说她要去那附近喝咖啡,可以给我们带路,顺便跟我们介绍一下附近。我当然高兴地说好,哈达果然会带来好运啊!
下车时,小姐姐看司机唱得那么忘情,还欢乐地跟他说了声:祝您一天都有好心情!然后就带着我们穿过马路,走进了一条小巷子,两边都是白色梯形的传统藏式民居。
“这一片就是拉萨的老城区了,”她边走边说,“不过这些房子都是按照以前的样式重建的。你看,都是梯形的,墙壁特别厚,这样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又很凉爽。不过窗户很小,采光特别不好。”
(一扇历尽沧桑的木门)
她个子很高,看上去三十多岁,穿着打扮都很时髦,说话很温柔。聊天中我得知她是土生土长的拉萨人,但是她给我的感觉已经非常现代化了,我在她身上看不到一点所谓藏族人的影子。除了要分别时,我向她道谢,她说:善良的人在外面总是会遇到善良的人的。这句话被她那么认真地说出来,我听出了一丝宗教的意味。
4.
大昭寺门前阳光倾泻而下,广场的长凳上坐满了晒太阳的人。
寺庙门口一侧,几个藏民一家老小围坐在地上,老人一手摇晃着转经筒,一手捻着佛珠,惬意地晒着太阳。主妇把身上的藏袍脱去一半,露出里面的毛衣。头发和几缕鲜艳的彩线一起,编成一条粗粗的辫子。她手边是两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塑料壳暖水壶,水壶盖子放在地上做茶杯,那是喝酥油茶或者甜茶用的。
(大昭寺广场)
更多的人在绕着大昭寺转经,全都按照顺时针方向前进。我们也加入了转经的人群。八廓街呈圆形,以大昭寺为中心,每年来这里转经朝圣的人络绎不绝。
在有信仰的普通藏民心中,大昭寺的地位比布达拉宫更高,因为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这座等身像是释迦摩尼在世时建造的,其建造得到过释迦摩尼的首肯,见等身像犹如见佛祖本尊,这也是为什么大昭寺是藏民们必来朝拜的地方。
走过大昭寺阳光灿烂的中庭,经过一道厚重的木门,步入昏暗的内殿,就像穿越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空。光线顿时暗了许多,酥油灯橘黄的灯光影影绰绰,到处弥漫着藏香的香味。
喇嘛们念经的坐垫空无一人,赭石红色的袈裟还留在坐垫上,摆放成俯身低头的谦卑姿态以示恭敬。庙内佛像众多,个个金碧辉煌,身披华服。
信众们按顺时针方向,一一躬身拜佛。有的手提一只暖水壶,里面装的不是酥油茶,而是毫无杂质的上等酥油。每经过一个巨大的石钵,他们就提起水壶,往里面添一些酥油。那些石钵因为从不缺信众增添,浅黄细腻的凝脂已经快溢出来,同时溢出来的还有酥油的奶香。
我正逛着,突然进来个身穿红色羽绒服、笑容满面的精神小伙,背上背着个头发灰白、满脸皱纹、穿着藏服的老奶奶,他们身边簇拥着几个中年男女,看样子是一家人来拜佛的。
奶奶伏在孙子背上,膝盖不自然地弯曲着,可能是高原常见的老寒腿;脚踝处松松地缚着根绳子,那是就地磕长头时用来捆脚踝的,以保证动作之标准。小伙就这样笑嘻嘻地这样背着他奶奶,一家人风风火火地在寺庙里一路拜过去,气氛别提多欢乐。
前面好像还发生了拥堵,一堆信众都挤在一座佛像前。受到气氛的感染,我也决定拜一下。我站在佛像前双手合十,躬身三次。突然感觉旁边有人拉了一下我的袖子,我一看,是个皮肤黑黑的藏族大爷。
他指了指我左前方的功德箱,说了句藏语,我以为他是让我往功德箱里投钱,就不好意思地说我没带钱。他干脆把我拉到了功德箱前面,佛像正前方的位置。这下我懂了——他是告诉我拜佛不能歪站在一边,要站在佛像正前方。
我抬头一看,这不就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吗?怪不得这么多人拜呢。佛像金光闪闪,可是,这身型看上去比十二岁孩童大太多了吧。后来才知道寺庙的僧人每天都会为佛像刷一层金,日积月累,佛像就越刷越厚了。
(大昭寺顶的金羊,纪录片《第三极》截图)
爬到楼上,可以看到大昭寺的金顶,金顶正中间是两只姿态优美的金羊。当初建造大昭寺时,正是靠白羊辛苦驮沙石填湖,打下了大昭寺的地基,金羊正是为了纪念这些功臣。
吐蕃时期的拉萨名叫“惹萨”,“惹”就是羊的意思。以如此方式纪念那些生灵,甚至命名了一座城市,藏族人民对待动物的态度可见一斑。
5.
从大昭寺出来,我们一路溜达到了清真寺附近。这一片生活气息很浓厚,到处是餐馆和各种铺子。小冉在一间肉铺前停下来,想买些牦牛肉带回家。
牦牛肉块头很大,回民老板把选好的肉拎到一个大木桩上,举起一把大斧头,哐哐几下就斩成了几段。一个刚下班的本地女人停在肉铺前,指明要某一个部位的牦牛骨,老板像遇到了知音似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拿起牛骨问她:你懂牦牛?
趁买肉的间隙,我去一旁的清真大寺逛了逛。里面很安静,礼拜堂里只有一个男人孤独的背影。院子里空荡荡的,一栋楼入口处写着“不可入内”。抬头可以望见清真寺蓝色的圆顶,圆顶上那弯金色的新月正好反射着夕阳的余晖。
我在院子里转了一会儿,走之前回头看了一眼,那人依然跪在那里。
清真寺外的十字路口上,有很多摆摊卖吃食的回民,头顶上的白色小帽衬得他们的脸蛋红扑扑的,吆喝声混合着食物的香气在街上飘荡。我们走进一家清真餐厅,推开门帘是扑面而来的暖意,炉火烤得人身上暖烘烘的。寒冷暂时被挡在门外,我们现在只需要专心对付面前这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面。
拉萨海拔3650米,然而这座高原之城毫无孤寒之感,相反,这里有一种热气腾腾的烟火气。
酥油茶、青稞酒、大块大块的牦牛肉,
布达拉宫前磕长头的朝圣者,
大昭寺外步履蹒跚着转经的老人,
藏袍长袖在身后潇洒地甩来甩去的藏族男女,
穿着红色僧袍穿行在八廓街闹市的僧侣,
下了课一窝蜂登上巴士的年轻女学生......
如果高原之上真的有一个上帝,大概也会被这里的人声耳语所吸引,忍不住低头看一眼吧。
第二天我要离开拉萨市区,去往真正的高寒之地,看近5000米海拔处的雪山冰川与蓝湖,等待我的除了惊人的美景,还有异常痛苦的旅程......
- TO BE CONTINUED -
声明免责申明:熊猫叶作为化妆品行业信息共享平台,部分内容转自化妆品行业媒体以及网络新闻媒体,仅作传递信息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尊重原创,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